專家談上海自貿區
2013-09-29 07:58:44 來源:華夏時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上海自貿區可先行先試利率市場化
羅馬非一日建成。
對于期盼上海自貿區掛牌伊始就會實現金融自由化和人民幣國際化的人來說,恐怕要讓他們有點失望了。因為9月29日掛牌之日,并不意味著其就已經成為完善的國家級自由貿易區。
“上海自貿區改革政策,包含貿易、投資、金融、行政管理四個領域;但有意思的是,目前市場焦點幾乎清一色地集中在金融改革領域,如實現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尤其是資本項目可兌換在區內可以先行先試等。”上海市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員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僅從上海市政府9月26日舉行的人大常委會議審議的草案來看,修改相關地方法律法規還都是圍繞貿易投資,涉及到金融改革的,上海地方政府無權決定,只有靜待國家出臺政策。”
靴子終于落地。9月27日下午,國務院正式印發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通知,要求在風險可控條件下,可在試驗區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先行先試,在試驗區內實現金融機構資產方價格實行市場化定價。通知附件中提及的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中,涵蓋了金融、航運、商貿等六大類18項措施;其中,金融業開放中允許設立外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等。而在其它領域,基本和上海的草案相似。
資本市場選擇用腳投票,上海自貿區掛牌前的最后兩個交易日,板塊個股全線回調:9月26日,上海板塊跌幅4.61%位列第一,199只股票中跌幅超過5%的達到87只;9月27日,上海板塊跌幅仍居各板塊前列。
不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級“試驗田”的起航,所帶來的效應顯然不會只是為了“短線炒作”。記者觀察到,與資本市場反應截然不同的是,盡管金融創新細則未出,國內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卻已經紛紛進駐自貿區搶占先機,波羅的海交易所也趕在自貿區掛牌前在上海成立辦公室。
好戲才剛剛開始。
掛牌前夜
黃浦江靜靜入海,江畔卻正掀起改革的巨浪。
《華夏時報》記者9月26日在浦東新區楊高北路上看到,原來矗立在此的“外高橋保稅區2號門”的牌子,已被“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牌子取代;而整個浦東新區圍繞28平方公里的主干道上,也都出現了“上海自貿區”字樣的指示標。
頗受關注的是,在上海市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關上海自貿區首批改革政策細則披露的內容有55項,主要圍繞境外投資管理制度,涉及制度創新、擴大開放、功能擴展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其余43項則預計在年底前出臺。
記者采訪了解到,為使上海自貿區在貿易、投資領域更快推進,上海地方性法律法規也在掛牌前緊急作出修改。
9月26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從10月1日起,《上海市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條例》停止在上海自貿區內實施,而凡是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在上海自貿區調整實施有關內容的,上海市有關地方性法規均作相應調整實施,包括《國際海運條例》、《征信業管理條例》、《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等。
對此,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丁偉介紹稱,作出自貿區內暫時調整實施上海市有關地方性法規規定的決定,主要基于兩個考慮,一是對接國家層面法制保障的舉措,保持國家法制統一;二是依法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方面的先行先試。
不僅如此,地方修法的舉動更直接的作用是,為引進各路資本和企業掃除了障礙。